• <table id="o6mmo"></table>
  • 脫貧攻堅要算長遠賬

    2020年10月22日 11:03:12
    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 王李彬

      如何在一個貧困地區同時打好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兩場戰役?近日舉辦的“2020年全國扶貧日生態環保扶貧論壇”給出了答案。一方面,通過加大補償力度、退耕還林還草,極大促進貧困地區生態建設;另一方面,通過發展特色產業、生態旅游等,為脫貧攻堅和鞏固脫貧成效奠定堅實基礎。

      生態建設的主戰場,也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占國土面積70%以上的林地、草原、濕地、荒漠化土地,分布著全國60%的貧困人口。近年來,這些地區持續加大生態扶貧力度,推動貧困地區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貧困人口收入水平明顯提升,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地處毛烏素沙漠天然風口地帶的山西省右玉縣,曾是一片山川貧瘠、風沙成患的不毛之地,通過堅持不懈植樹造林、改善生態,全縣林木綠化率由最初的不足0.3%提升到現在的56%。生態環境大幅改善后的右玉縣,成立起全省首家省級生態文化旅游開發區,接待各地游客,帶動百姓致富,成為山西省首批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之一。

      生態扶貧,重在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脫貧攻堅要學會算整體賬、長遠賬,絕不能急功近利、竭澤而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實踐證明,綠水青山是人類社會財富的源頭和支撐,如果失去了綠水青山,即使有再多的社會財富,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把扶貧項目的實施同生態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堅持以扶貧保生態,以生態促脫貧。全力保護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守住環境質量底線,依托生態環境這一本根,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協同推進脫貧攻堅與污染防治、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生態扶貧,贏在特色。在從綠水青山通往金山銀山的道路上,只有將自身特有的資源變為富有競爭力的資本,打造獨具特色的綠色品牌,再通過這些資本和品牌創造出財富,才是生態扶貧的制勝之道。各地應當結合自身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文化傳統等特點,全方位、全過程激活當地在旅游觀光、健康養生、可再生能源生產、生態產品供給等方面的發展潛能,充分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本土化特色,做到一村一品種、一地一風格。

      隨著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即將被消除,未來的生態保護舉措應統籌兼顧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持續推進污染防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等生態建設工程,嚴格生態空間管控,鞏固提升生態資源優勢,不斷促進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資產向物質財富的轉變,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相統一。

    標簽 -
    網站編輯 - 趙雁
    久玖中文网站
  • <table id="o6mmo"></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