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o6mmo"></table>
  • 江蘇張家港:看志愿服務如何助力全面小康

    2020年07月05日 20:13:23
    來源: 求是網 作者: 求是記者 閆玉清 趙雁

      文明,是張家港這座城市的“名片”。高質量的文明,是既有“倉廩實”的硬實力,又有“知禮節”的軟實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志愿者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興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積極響應黨和人民號召,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基層,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充分彰顯了理想信念、愛心善意、責任擔當,成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

      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中央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動員和凝聚廣大群眾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城市,張家港市積極推動新時代下志愿服務的提檔升級,探索創新志愿服務的實踐方式,走出一條具有“張家港特色”的文明志愿服務路徑。志愿服務如何助力全面小康?我們聽一聽張家港市精神文明辦副主任王海燕的答案。

    圖為南豐鎮建農村一角(張家港市委宣傳部供圖)

      志愿力量“沉下去”,文明鄉風“撲面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求是記者:張家港市是如何將志愿力量下沉,激活“最后一公里”的神經末梢,助力鄉村振興的?

      王海燕:為了暢通群眾需求收集的渠道,張家港市金港鎮袁家橋村在文化禮堂專門設置了“民生茶館”,村“兩委”班子輪流值班以志愿者的身份擔任“民生觀察員”,在“民生茶館”和村民群眾“喝茶話家常、溝通聊心事”,進行零距離對話和現場服務,輕松自然的氛圍讓群眾把平時不想講、不愿講的問題講出來?,F在,村民只要有事情就來到“民生茶館”喝茶聊天,向村黨組織反映自己遇到的喜事、急事、難事、煩心事,“民生茶館”也成為了干群之間的一座連心橋。村干部也徹底轉換了角色,從原先的“陌路人”成為了如今群眾眼里雪中送炭的“暖心人”。

      求是記者:可見,面對面了解群眾訴求,俯身傾聽民意,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第一步。

      王海燕:張家港市積極引導部門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力軍”,推動機關黨員干部參與志愿服務,成立行業志愿服務組織,科學設計項目,制度化滿足群眾需要,整合部門專業力量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以衛健委為例,原來開展志愿服務是各醫院在重要節點開展一些健康講座、義診類的志愿服務,各自為政、服務項目多有雷同?,F在衛健委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衛生健康行業支隊,整合下屬各醫院、社會相關志愿服務隊力量,開展群眾當前比較關注的中醫養生、健康飲食、運動指導、心理健康等文明實踐項目,讓鄉村群眾擁抱文明健康新生活。

      求是記者:需求收集之后,把優質的志愿服務送到基層群眾身邊,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關鍵一步。

      王海燕:文明實踐的主體是村民,在關心服務群眾的同時教育引導群眾,激發他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志愿服務是有力有效的一步。

      南豐鎮建農村在村民家中設立先鋒崗、科普崗、民情崗等8類“和美鄉風志愿崗”,充分發揮村民的專長,在開展理論宣講、文化服務、教育服務等文明實踐活動過程中,了解民情民意、建立交流平臺、服務凝聚村民。通過推動志愿服務資源向下沉,有效提升了農民精神面貌和鄉風文明水平,讓農村精神文明“富”起來。

      圖為金港鎮袁家橋村“民生茶館”志愿者擔任“民生觀察員”前來民生茶館收集民情(張家港市委宣傳部供圖)

      志愿服務模式“輸出”,文明扶貧有“實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和欠發達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017年3月,張家港市與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在全力做好物質扶貧的同時,張家港市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突出文化文明引領,推動“張沿”兩地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文藝下鄉、文化交流走實走心,激發脫貧思進、崇德向善的內生動力,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凝聚強大力量。

      求是記者:扶貧要先扶志,既要送溫暖,更要送志氣、送信心。張家港市的文明扶貧有哪些“實招”?

      王海燕:主要是“一站一網”。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全面推動文明實踐載體共建、結對幫扶和互動交流,張家港首創24小時文明實踐驛站,以點帶面推動沿河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驛站內設有新思想學習區、親子閱讀區、科普閱讀區、文藝閱讀區、數字閱讀區,具備政策理論宣傳、淳樸民風引導、良好家風培育和移風易俗等服務功能。驛站采用智能管理24小時開放,以圖書為載體,以閱讀為媒介,以志愿服務為紐帶,成為激勵廣大市民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自立自強、同創共建美麗新家園的文明實踐新平臺。在24小時文明實踐驛站的帶動下,貴州率先構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體系、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體系、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沿河自治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全面展開。

      求是記者:這就叫“24小時驛站”點亮全面小康。

      王海燕:再就是“志愿沿河”激發脫貧動能。為了幫助沿河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務運行機制、志愿者權益保障和激勵機制,張家港贈建沿河自治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指導中心和全國西部地區首個縣級志愿服務網“志愿沿河”?!爸驹秆睾印本W采用“互聯網+”技術,推動志愿項目庫建設,幫助沿河設計一批志愿服務項目,打造“善行沿河?和美土家”志愿服務品牌。組建理論宣講、黨建服務等8個志愿服務支隊26個志愿服務小隊,建立志愿服務骨干學習交流制度,推動形成弘揚志愿文化、加強志愿培訓的良性互動。

      求是記者:可以看出,張家港市與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是以文化文明為紐帶,通過促進文化交流合作,改變了沿河群眾的精神面貌,提振了脫貧攻堅的自信心;通過促進文明互學互鑒,加強了精神文明建設制度化建設,弘揚了祟德向善的社會風尚;通過促進志愿服務,落小落細落實幫扶的具體措施,為沿河全面脫貧奔小康推動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

    圖為位于商業區購物公園的24小時圖書館驛站(張家港市委宣傳部供圖)

      志愿服務“處處可為”,為高水平小康“持續加分”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對志愿者群體“點贊”并強調,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廣大志愿者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為志愿服務搭建更多平臺,更好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求是記者:張家港市是如何讓志愿者“人人可做”,讓志愿服務“處處可為”,讓社會尊重和關愛志愿者的氛圍“時時可感”呢?

      王海燕:在文明張家港,志愿服務作為最“接地氣”的文明創建活動,早已成為文明創建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成為市民生活的一種新態度,植根于這座文明之城的每一個角落,增強了城市的親和力、提升了城市的美譽度。

      張家港市依托“文明系列驛站”推動志愿服務融入市民生活,創新打造了先鋒驛站、24小時圖書驛站、幸福家長驛站等面向城鄉居民開放的志愿驛站,讓群眾在接受志愿服務的同時,引導他們參與志愿服務,共享城市文明。近日,隨著滬蘇通鐵路張家港站的啟用,張家港在高鐵站內候車大廳打造“益空間”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驛站,以旅客需求為導向,通過志愿服務的公益形式,為各類旅客人群提供補充性、個性化服務,激發文明力量賦能高鐵時代。

      求是記者:看來,正是建設遍布城鄉的志愿服務驛站,把城市文明滲透到城市每個角落。

      王海燕:“線上”張家港市依托友愛港城網,搭建了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工作平臺。除常規的志愿者招募、活動發布、審核公示、時間記錄等管理機制以外,友愛港城網還有志愿服務需求對接、項目對接、資源對接功能?!熬€下”張家港市將志愿服務指導中心整合至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兼具“志愿項目孵化、志愿資源協調、志愿者培訓、志愿文化交流、志愿服務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志愿者之家。

      求是記者:搭建“線上+線下”的工作平臺,真正精準有效地推進了志愿服務活動。

      王海燕:我們還創新志愿者禮遇方式,提升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同。2020年,張家港市修訂完善《張家港志愿者禮遇辦法》,除了每年嘉許優秀志愿服務典型、設置覆蓋全市的志愿者禮遇自助兌換設備、定制志愿者禮遇專用文創紀念品、寄送表揚信之外,還與保險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合作免費為注冊志愿者提支持。張家港市持續探索志愿者禮遇的社會化方式,讓志愿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尊重和關懷。

      調研手記:

      潮涌催人進,風正好揚帆。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舉措,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實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之舉。這是一項長期工作,也是一項民心工程。張家港市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描摹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張家港的“精準畫像”,走出了一條具有張家港特色的文明實踐路徑,一幅全面小康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既有“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又有“崇禮節知榮辱”的社會風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齊飛,張家港人正以浩浩長江那樣一往無前的氣概奔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上。

    標簽 - 張家港,小康
    網站編輯 - 趙雁
    久玖中文网站
  • <table id="o6mmo"></table>